断言美联储货币政策全面转向为时尚早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熊园文章分析,对比2018年11月和12月,1月31日凌晨结束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释放了较强的鸽派信号。本次会议对美国经济的表述由“强劲增长”修改为“稳固增长”,并删除了“经济前景风险大致平衡”和“进一步逐步加息”的表述,新增了“鉴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以及通胀压力的减弱,在决定未来如何调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时,委员会将保持耐心”的表述。资产负债表调整方面,美联储维持每月500亿美元的缩表上限不变,并表示必要时将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构成,暗示在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将停止缩表甚至不排除重启量化宽松(QE)。
据此来看,接下来美联储大概率会暂停加息节奏。不过,通盘考虑多方面因素,美联储货币政策全面转向还不到时候。一方面,1月初以来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多名高层相继表示,美联储应在货币政策调整方面保持耐心,未来决策需等待更多经济数据,本次会议后鲍威尔的讲话再次确认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通胀和就业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历史上看美联储的加息往往始于通胀抬升,止于失业率回升。当前看,尽管能源价格下跌导致美国CPI回落,但美国核心CPI仍处于高位,且已连续10个月高于2%的货币政策目标。统计规律发现,2019年美国核心通胀仍有望维持高位。与此同时,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的拐点通常领先失业率拐点一年左右,眼下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仍处于高位,尚未出现拐点,即美国失业率短期不会出现明显回升。
文章表示,透过本次会议,可以确定的是,本轮美联储的紧缩周期已然步入尾声,这无疑会给全球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和大类资产带来深刻影响。
其一,全球货币政策将由分化走向趋同。与美联储一样,日前结束的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利率会议也释放出偏鸽信号,考虑美联储加息放缓,年内欧洲央行加息可能性很小。对于中国来说,2018年7月以来货币政策本就趋于宽松,预计今年可能还会降准和定向降息。换言之,2019年美欧日中四大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将趋松。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两年来阿根廷、土耳其、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是为保货币而被动加息,面对本次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转向,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将会再次被动陷入反覆。
其二,全球流动性仍趋于紧缩,但紧缩力度将变小。基于本次美联储利率决议,2019年美联储大概率还会维持缩表,缩表其实相当于是在加息。如果用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来表征全球流动性,今年还将延续2015年以来的收缩趋势。
其三,大类资产方面,随着美联储加息暂缓,本轮美元强势周期也将正式步入尾声,2019年美元总体上将趋弱,但考虑到疲软的欧洲经济和地缘政治动荡拖累欧元,美元不至于大幅下跌。此外,一旦美联储不再加息得到最终确认,就表明美国经济已经正式走弱。历史规律显示,美股表现和美国经济总体正相关,这意味着美股存在继续向下调整的可能性,届时全球风险偏好也将受到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