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金融业更具活力吸引力
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根本上还是由中国发展需要与内部条件成熟而定。 |
经济日报发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文章分析,此次金融开放“新11条”与先前举措一脉相承。2018年4月份,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我们宣布的一系列重大对外开放举措,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外开放11条。今年5月份,银保监会进一步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12条举措。本次“新11条”从内容上是此前对外开放举措的推进与细化。
与前两次相比,“新11条”外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信用评级,货币基金与养老资管,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例如: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2021年提前到2020年;放宽准入门槛,例如:放松境外保险公司持股比例与经营年限方面的要求。
文章指出,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根本上还是由中国发展需要与内部条件成熟而定。
首先,国内经济内生性与韧性增强。近几年数据显示,国内经济更加依靠消费与服务驱动,国内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国内消费支出对经济贡献稳定在六成以上,经济内生性增强,为金融加快开放奠定基础。
其次,国内宏观风险明显降低。2016年以来,监管层实施一系列防风险举措,国内影子银行、P2P等金融乱象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国内一些“灰犀牛”金融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化解,包括资产管理新规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制度“短板”不断补齐;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
再次,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需要。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包括P2P“爆雷”、金融诈骗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成熟,信用评级市场功能未完全发挥,现有金融产品供给与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还有差距,治理金融乱象还得加快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开放,引入竞争,倒逼国内各层次金融改革,增强国内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最后,国际投资者的期待。随着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的加快,人民币资产不断被国际指数纳入,这背后是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金融业开放将为海外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渠道。
文章认为,金融业对外开放,一方面将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金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对局部产生一定压力,尤其是对创新能力不够强,经营效率不高的金融机构来说,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加快开放步伐的同时应对挑战,是关键问题。
挑战一,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金融市场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由于业务交往的复杂程度上升,内外法律、监管制度、商业模式等差异更加明显,监管层不得不面对内外两大因素,一方面要为企业创造适宜创新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守住风险底线。
挑战二,央行调控难度增大。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央行宏观调控必须考虑海外经济、市场的溢出效应。跨境资本流动会更加频繁,市场波动会更加剧烈等。
文章最后说,虽然有挑战,但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利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开放与改革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国内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长期看,一个经济体量不断扩大,更具效率、活力,更有深度、韧性的资本市场,对全球投资者将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