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春节电影票房先扬后抑?
对此,有人指出,高票价是春节电影票房先扬后抑的主要诱因。其理由是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三四线城市节日电影票价大大超过平时价格,动辄百元,甚至高达160元左右。但也有分析认为,节日票价随行就市是一种市场行为,一些影城平日惨淡经营,就靠节日观影高峰时收回成本,节日票房先扬后抑未必是高票价惹的祸。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潘璠文章认为,上述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商品,电影也是有性价比的。笔者假期在猫眼电影下单时发现,评分较高且价格较低的影片,上座率都很高,甚至屡屡出现满场。反之,评分低、价格高的影片则观者寥寥。同样的影片,40元的票价,上座率就大大高于百元以上的票价。
一些影城寄希望于节日期间提高票价多挣一些,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是,与民航、外卖等行业节日价格水涨船高不同,电影消费并非如交通、餐饮那样属于刚需。而且,目前我国电影市场总体价格水平已经不低,上浮空间非常有限。如果一些地区春节电影票价定得过高,就会把一些潜在的消费群体拒之门外。
文章分析,横向来看,票房与票价,以及与居民工资收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报道,春节7天长假,北京电影票房同比增长19.5%,观影人次增长7.7%,不仅实现了双增长,且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比较票房和人次两个增幅可以看出,北京春节电影票价确实有所上涨,但由于北京等一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票价涨幅在相对可以接受的幅度下,还是有很多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纵向来看,四五十年前,电影票价两角或两角五分,那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56元。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4万元(税前),每月6000多元。按这个数据计算,几十年工资增长了一百零几倍,但电影票价按一百元计的话,增幅就高达近四百倍。这样算来,观影就成了一种高消费。如果票价与收入增长同步,目前电影票价应该为25元至40元左右。当然,这也正是当前的平日电影价格水平。
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的进步,在大银幕、立体声乃至4D影厅内感受到的视听冲击和享受,绝非观看电视机、平板电脑或高清手机屏幕可比。春节期间,北京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次的双增长,以及正月初一票房再创新高,都证明如果影片质量过硬、定价合理,薄利也可以实现多销,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