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南水北调”建议引出的真问题
中国经营报发表财经评论人梁发芾、陈伟文章介绍,统计显示,2018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近5万亿元,基金结余平均可以满足17个月的支付。但各地养老基金累计结余各地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广东结余超7000亿元,而部分省份已面临收不抵支的问题,黑龙江省不但当期收不抵支,而且结余也已经耗尽。
文章分析,贾康的建议当然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选项。社保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互济互助、调剂余缺,本质上是完全的再分配。而统筹的层次越高,则互助互济、调剂余缺的功能就越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也越能有效降低养老保险总的支付风险。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同,东方不亮西方亮,有的地方发展差一些,有的地方发展好一些,好一些的补助差一些的,大家都得到社保安全网的保障,完全符合社会保险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虽然有些专家不赞同贾康的建议,说必须实行全国统筹方可以解决问题。实际上 ,贾康的建议,和全国统筹差不了多少。如果未来实行全国统筹,也无非是在结余和不足之间进行余缺调剂,那些结余很多的地方的养老金,说不定就会被收归全国统筹账户,为养老金穿底地方填补窟窿。
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增加互济互助功能外,对于建立更为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大有帮助。目前这种各地画地为牢的社保制度,为劳动力流动制造了壁垒和鸿沟。如果能够实行通过统筹,就可以消除这些人为障碍。
但全国统筹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就是会削弱地方政府的社保责任,甚至激发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新的吃大锅饭现象。
目前全国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状况是严重失衡,苦乐不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虽然有种种客观原因 ,但不能否认的是,地方政府的努力和负责程度不一样,是造成这种天壤差别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中国社会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改革开放主要是从东部沿海地区也就是从今天有大量养老金结余的那些地方开始的。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的政府能够顺应人心,积极发展经济,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 ,吸引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不远千里前来打工创业,安家落户。这自然带来当地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水涨船高。由此带来的更重要影响是,这些地方由于吸引大量外来年轻劳动者,当地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广东为9.25∶1,也就是九个人工作缴纳的养老保险负担一个人退休领取的养老金。这样的抚养负担是非常小的,现收远大于现付,养老保险基金自然就有积累,有结余,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近日,厦门将企业负担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率由14%下调为12%,成为全国养老保险费率最低的地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更低的社保费率必然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具有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与此形成巨大对比的是 ,一些养老基金收不抵支,支付压力山大,几乎穿底或已经穿底的地方,多年来并没有尽职尽责发展经济。这些地方发生困难的最直观原因是人口结构老化,抚养比恶化,如吉林抚养比为1.47∶1,黑龙江为1.3∶1,每两个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就依赖于三个正在上班的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三个人养活两个人,养老保险费现收小于现付,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国有老工业基地,市场化转型不顺利,这当然是最显见的原因。可是,这里没有人为的原因吗?东北近些年的投资环境之差是全国出名的,“投资不过山海关”几乎成为业内的共识,这种情况下,没有投资,经济发展乏力,就业岗位不足,年轻人纷纷“闯关内”,到内地寻求打工或创业机会。那些养老基金穿底的地方政府,很难说通过大力发展经济而对于社会保障尽到责任。
文章认为,在目前,社会保险事业仍然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尚且不能尽职尽责,如果完全实行全国统筹,让养老金结余更多的省市拿出结余来补贴那些入不敷出的地方,将会对地方造成怎样的影响,需要认真研判。那些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岗位,吸引就业,创造丰厚养老基金的地方,是不是因鞭打快牛而受到伤害,不再尽力?而那些本来为当地职工社保健康发展负有责任却未尽到责任的政府, 是不是在新的大锅饭面前,更加消极懈怠,不负责任,把社保的责任,全盘推给中央政府呢?
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近三十年后全国统筹仍然在路上,论者多认为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影响到统筹步伐的展开。养老基金结余较多的省市确实对于全国统筹啧有烦言,软硬抵制,影响到全国统筹的进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担忧和不满,也确实有需要认真考虑的地方。社保全国统筹,既要增强互助互济功能,又要防止新的大锅饭,调动地方积极性。必须要两者兼顾,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