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放松落户是户籍改革风向标
羊城晚报发表该报首席评论员阅尽文章表示,近年来,武汉、西安、成都等排名靠前的二线城市竞相发布户籍新政,打响了新一轮人才引进争夺战。一线城市广州发布人才入户新政,自然引发广泛关注。较之此前,此次人才落户新政,确有诸多放宽。除了取消计生门槛外,学历类人才的年龄也放宽限制,而且,高校应届毕业生既可由接收单位申报落户,亦可由本人直接去户籍部门办理,大大方便了人才落户。凡此种种,无疑都值得肯定。
各地大幅放松户籍政策,固然有国家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的政策推动,但其内在的动力,还与城市化进程及各地区域经济竞争的格局密切相关。就广州而言,虽是人口规模受政策控制的一线城市,但无论区域社会发展,还是具体的产业升级转型等,都对人才及人口引进有着旺盛需求。
文章分析,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广州市面积仅次于北京,比上海还大千余平方公里,但常住和户籍人口均少于上海。因此,在区域人口承载规模上仍有空间。相较于国际,诸如东京等大都市,中国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算高。更重要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州无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区域的核心门户,都面临着再次飞跃发展的机遇。而且,广州又是制造业大市,对技术和技能人才有着持续性的增长需求。
近年来,各地引进人才竞争加剧,一线城市进一步放宽人才及人口落户政策,亦是情理之中。具体到广州,此次虽增加了1000名积分入户的指标,但每年7000名的积分入户指标仍略显保守。像南沙等需大规模吸引人才及聚集人气的区,实可探讨倾斜性的落户政策。如吸引境外和国外的人才落户等,应有更大作为。
文章认为,其实,引进人才与增加人口,既是必然,亦相辅相成。一个人才往往需更多的人口辅助或配合,才能真正形成生产力或竞争力。因此,当城市延揽人才时,不必讳言对普通人员的吸纳。多年来,大量外来人员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却难以享受到本地市民的公共福利。这不仅给外来人员融入当地城市形成障碍,也增添了其在子女入托、求学等现实困境,最终也将影响城市的社会发展。
都市的人口规模与承载极限,究竟怎样才算合适,并无固定模式,从政策取向的稳妥而言既要谨慎,亦需把握好度的平衡。但就中国的现实而言,虽然人口流动政策日益宽松,但总体上仍偏向于严,因此,只要城市户籍政策的限制仍存在一天,进一步放宽城市入户政策就永远在路上。